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問題導學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學三維目標、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需要,以問題為主線,創設具體教學情境,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總結四步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旨在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求知欲和探索創新精神。因為地理知識涉及空間范圍廣,時間上具有動態性,內容上具有豐富性,運用問題導學法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一、利用社會媒體信息引出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方便,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日新月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滿足不了學生對現代信息的追求,如何將社會媒體信息有效引入到課堂教學成為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現在備受關注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里,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嘉賓在每一站居住的房子都不一樣,如陜北榆林的窯洞、云南的吊腳樓、福建南靖的土樓。教師在講解到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時,可以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再現這三種房屋建筑形式,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自然引出下面的問題:這三種建筑分別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區域?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它們與我們學習到的哪些自然地理因素有關?你還見過哪些獨具特色的房屋建筑,它們又受了什么自然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將學生感興趣的電視節目與地理知識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利用詩歌滲透問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是一個具有豐富詩歌的國度,將詩歌運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就像一盤普通的菜里加的調料,讓人回味無窮。許多古代詩歌諺語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巧妙添加這些”調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人文地理素養,生動形象的詩歌、諺語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到“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下面這些詩歌反映的什么地理現象:“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上百花山下雪,河谷炎熱穿單一”。
三、以學生的切身經歷為起點分析問題,引起學生共鳴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連續不斷的改造”。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學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需要,學校生活應當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促進學生知識的“生長”。毛主席曾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在教學中以學生切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作為問題的起點,這樣能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如在講解到“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時,教師可以設置這些問題:大家出行通常會選擇哪種交通工具?你乘坐過的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與你通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有何不同?大家家里使用的天然氣是從俄羅斯輸入到我國的,你認為是采用了哪種交通運輸工具?老師的一個外國朋友要來我國旅游,他想觀賞中國的大好河山,也想領略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你能為他設計一份旅游交通路線嗎?
四、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問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體驗式學習理論主張讓學習者在真實或在模擬的環境中活動,獲得一些經驗和感受并與大家進行交流和分享。活動后,體驗者進行總結,并將經驗運用于實踐。完全投入角色扮演,能激發學生分析、想象、判斷和創造等高級思維活動,并能夠將新知識進行轉換和運用。如講解到“工業區位因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老板角色,如化工廠老板、服裝廠老板、電子公司老板、煤礦老板等,讓學生思考不同工業,對資源、能源、勞動力、技術、市場、交通、環境等區位因素不同,學生戴上“老板”的面具,學習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發揮。
五、充分挖掘地圖信息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承載和傳遞著地理信息,通過分析地圖,可以深入認識地理事物構成、分布、成因、時空演變規律等。地圖教學具有直觀性,能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進而激發學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有利于將地理教材屮抽象的、分散的、模糊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系統的、清晰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框架。在講解到“季風水田農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亞洲地形分布圖和亞洲人口分布圖,然后提問:為什么世界上的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呢?通過對上述三幅圖的分析,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朱婷婷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