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熱工程傳統教學方法研究
“供熱工程”是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之一,對學生的學習和就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教好這門課一些學者一直在做著努力,對它的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應該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進行適當的改革,爭取尋求一種對學生最有利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供熱工程”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著以下特點:
1在理論課部分,在授課時往往采用單一的板書或多媒體形式
現在對于很多課程而言,往往采用的授課形式要么是以板書的形式,要么是以多媒體的形式。而采用這樣單一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供熱工程”這門課也是如此,采用單一的授課形式是不適合這門課的特點的。這門課的每一章都有各自的特點:如第一章,供暖系統的設計熱負荷,這一章的特點是以計算為主。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計算的詳細過程,在授課時應以板書的形式為好。圍護結構的基本耗熱量的計算公式為:q′=KF(tn-tw′)aq′——基本耗熱量,W;K——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W/(㎡•℃);F——圍護結構的傳熱面積,㎡;tn——冬季室內計算溫度,℃;tw′——供暖室外計算溫度,℃;a——溫差修正系數。要理解這個計算公式,首先要清楚公式中每個參數的含義,這個部分也是這一章的重點,所以板書就是最好的方式。首先在黑板上將公式寫出,然后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筆跡再分析這個公式的具體含義,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方便對知識的理解。所以依據這一章的特點,應以板書形式效果最好。再如第二章,供暖系統的散熱設備,其中有一節是講散熱器,包括散熱器的種類、要求等等。這一部分如果用板書就很難講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可以把不同種類的散熱器以及它們的特點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方便學生的理解。所以,綜合這門課的整體的一個特點,如果采用單一的板書或多媒體來授課都是有欠缺的,不足以體現這門課的特點。要想使這門課更加生動,又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應將這兩種方式進行更好的結合。
2成績給定方式過于單一
“供熱工程”這門課以兩種方式存在,對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而言它是考試課,最后成績給定的方式是考試成績加上平時成績。而對于安全工程之類的專業,這門課是以考查課的形式存在,課程最后沒有考試,只能依據學生的平時表現給出成績。不管是哪種形式,都包括了學生的平時成績,而這部分成績往往是最靈活的,其中可能參雜了授課老師的主觀思想,這樣對于某些學生是不公平的。學生的平時成績最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主要考慮學生的出勤情況,也是為了督促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另一部分是課堂表現,如回答問題情況、注意聽講情況等。這樣給出的成績有了一定的隨機性,同時也不夠全面,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助長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所以成績應如何給出應設立明確的規定,既公平又合理。以作為考查課為例,最終的成績給定方式可以包括平時成績、測驗成績和課程實習成績:平時成績占30%,測驗成績占30%,實習成績占40%。這樣的比例設置也是依據了這門課程的特點,實習成績所占比例最多,是因為這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測驗成績是為了督促學生的學習,同時也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彌補了考查課沒有考試的缺點。平時成績包括出勤、作業、聽課情況等,哪一項不合格扣去相應的分數,這樣相對比較公平和公正。
3在課程實習部分有些學生得不到收獲
現在的課程實習主要采用“大幫哄”的方式,一名老師講,其余同學圍一圈。對于三本學生而言,學習的自主性沒有那么強,那么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實習就像逛市場一樣,溜達一圈就回去了。并且對于在校外相對寬闊的場合,老師也沒辦法進行統一管理。所以這樣的實習方式對課程的學習是不利的。
4課程設計方面沒有“真實性”
課程設計是“供熱工程”這門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對這門課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對今后的就業也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傳統的做課程設計的方法是老師將底圖給學生,學生在底圖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采暖的設計。針對于安全工程這類的專業,這些學生對建筑的概念沒有那么明確,所以對底圖的認識也沒有特別清晰,通過老師的講解也不會有特別感性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完成的設計學生也是一知半解的,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要想做設計首先要認清這張平面底圖,如門、窗、柱子、外墻、內墻等。老師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每個部分是什么,學生也不是非常清楚,并不能真切的認識到,那么整個設計過程學生就都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里。(如圖1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學生的底圖可以結合一棟真實的建筑,學生可以根據真實的建筑物來分析這張底圖。所做的設計也可以結合這棟建筑物,如立管不能在窗下,可以讓學生看一下實物,如果在窗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必定會加深學生的記憶。所以,這些傳統的“供熱工程”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盡量改善,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李爽 冉春雨 曹興 王楊洋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