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探析
一、實施情景教學,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質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要有意識的為學生設計適當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也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并提出問題,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是探究教學模式的基礎,是為了明確所要探究解決的目標,為了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師生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探究。如《全面內戰的爆發》教學中,一位教師開篇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是既定方針,可是為什么蔣介石還玩起和談的陰謀呢?請問: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去重慶是不是為了“國家大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去重慶的真實目的是什么?毛澤東為什么要冒風險去重慶談判?毛澤東去重慶會改變蔣介石的限定方針嗎?在教學中教師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學生就很想了解蔣介石為什么要打,卻還假裝要跟共產黨進行和談呢?那不是多此一舉嗎?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二、精選歷史資料補充課堂教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歷史教科書容量大,重點主干知識清晰。但是,歷史知識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詳實的歷史史實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精選歷史資料,把一些具體形象的歷史傳說、歷史小故事、歷史小常識等等補充到歷史教學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開闊了學生的歷史視野,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認識,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給學生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內容時,介紹了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70歲,為了收復被俄國占領的伊犁地區,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為曾紀澤的外交談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軍事與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收回了伊犁地區。這樣通過資料的補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以生為本,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孔子曰: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根據資料閱讀的信息,我們能學習到百分之十;聽到的信息,我們能學習到十分之十五;但所經驗過的事,我們卻能學習到百分之八十。因此,歷史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思考與體驗,肯定學生以自己獨特方式認識和感悟世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充滿生命活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給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對學生發現的問題(質疑問難)給予表揚和肯定,并引導他們自己解決,把成功交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合作探究,或者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歷史活動中,對每一個善于展示自我的學生,或能參與的學生,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要從他們閃光的地方加以表揚,不足之處提出友善的建議。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歷史處處有自信、處處有喜悅,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培養學生的興趣,讓歷史課堂不斷響起笑聲,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四、巧妙結尾,留有余韻,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不僅僅是課上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課后還能夠保持和延續學生的興趣,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每節課結束時,要能夠承上啟下,不僅對課上內容做出總結,還能夠設計出學生感興趣耐思考的問題,引起學生對下一句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只有持之以恒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才能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課后,教師指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可是新中國的成立,是否意味著國內外一切反動勢力,已經放棄了顛覆人民政權的企圖呢?這樣結尾,設下懸念,使學生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內容,為下一節課講《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高教學效率。
五、總結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則可以做到學生轉變為樂學、好學、會學歷史的境界。
作者:崔江濤 單位:河北省正定縣第三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