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設計實施
1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
本課程采用基于計算機維修崗位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崗位情境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培養學生在實際崗位的計算機維護與維修的能力。能夠根據用戶具件需求制定電腦配置方案,獨立完成計算機硬件組裝,正確安裝、配置常用外部設備,獨立完成常用操作系統的安裝與調試,進行常用軟件的安裝與設置,進行常見硬件故障的診斷與排除,進行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維護。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訓練技能。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可以分為一下五大教學情境:(1)計算機的合理配置(18學時)了解計算機硬件的組成,CPU的性能參數,主板的性能參數,內存的性能參數,顯卡的性能參數,計算機外部設備的性能參數。(2)計算機硬件組裝(12學時)計算機組裝規范和流程,計算機硬件組裝。(3)計算機軟件安裝(14學時)BIOS設置,硬盤分區和格式化,操作系統安裝,驅動程序安裝,常用工具軟件的安裝。(4)計算機維護(10學時)計算機日常使用注意事項,常用工具軟件使用,計算機日常安全防范。(5)計算機故障診斷與維修(16學時)計算機維修工具使用,常見硬件故障分析與處理,常見軟件故障分析與處理,計算機故障排除實訓。
2教學組織與實施
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發展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教學中以實踐為本,把項目式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積極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進行項目課程教學,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著眼于職業技能,主要突出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為載體。本課程是在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基礎上進行開發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課堂教學通過校企兩個課堂工學交替進行教學,課堂與實驗、校內與校外實訓基地一體化,緊緊圍繞職業崗位培養學生操作技能與綜合素質。為了使專業與產業進行對接,課程設置符合企業崗位能力的需求,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獲得職業能力的提升。依托校內教學企業帶領學生參與學院電腦維護;然后利用學校的仿真模擬實訓室進行模擬實踐;再利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實行“工學交替”培養模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時間熟悉和掌握不同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實現校企共同培養,教、學、做融合。
3教學考核與評價
(1)考核與評價要堅持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使考核與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休息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2)考核與評價要根據本課程的特點,改革單一考核方式,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要重視規范操作、安全文明生產等職業素質的形成,以及愛好工具設備、衛生保潔意識與觀念的樹立。(3)考核體系包括一下幾個方面:①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階段性學習效果評價(考勤、態度表現、測試)②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獨立完成項目任務)③表達能力評價(課堂提問)④團隊合作及協能評價(項目合作)⑤綜合能力評價(期末考試)(4)考核組成:實訓考核:每個任務完成后均考核成績,成績有出勤率(占10%)、課程提問(口試)、素質表現(占10%)、實訓任務成績(占60%)、實訓報告(占10%);每章考核:每個章節完成后進行階段測試,理論(占50%)、實踐(占50%);課程全部完成后,進行綜合能力考試,理論(占50%)、實踐(占50%);學生最終成績=實訓考核(70%)+每章考核(15%)+綜合考試(15%)。
4結語
本課程遵循學院“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發展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走工學交替的發展道路”的辦學定位,工學結合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維修與維護的興趣與崗位技能,有效地融合了專業、企業、學生三方的資源,提升了學生職業能力,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維修的基本技能和排除故障的基本能力,并能獨立進行操作,成為有一定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實用人才。
作者:王舉俊 單位:馬鞍山技師學院 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