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誤區與對策
人才是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但人們通常把教育理解為狹隘的學校教育,這其實就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教育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身教育幾部分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礎,它比學校教育更具有特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它對孩子的一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家長只有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孩子才能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才能走向人生的正確軌道。目前,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才已成為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家庭教育又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由于每位家長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和生活閱歷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家長對家庭教育就會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但大多僅憑個人的感覺和自身經驗來實施,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存在一些誤區。
一、家庭教育中的幾個誤區
誤區1.只管物質,忽視思想。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社會的思想體系和道德準則的指導下,人們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2]。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重要素質之一。因此,作為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即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然而現在有的父母認為“有錢走遍天下”,父母賺錢只要讓孩子在物質方面獲得極大的滿足就算盡到了應盡的責任,而對于孩子初中階段的思想變化卻從來不管不問。父母如果存有這種教育理念,就會追求物質利益和對孩子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的變化。殊不知,在初中階段是孩子的思想波動最大的階段,如果父母只管孩子的物質生活,而不管孩子的思想變化,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發生改變,使孩子產生攀比心理,這樣就會妨礙對孩子美好心靈的培養,從而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心理扭曲,養成不良習慣。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對孩子進行物質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還要關注孩子的思想、行為的變化,使孩子“要成才必先成人”。
誤區2.只顧成績,忽視心理。在現行的社會,大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方向,成績優異,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初中階段,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其心理健康也一樣重要。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長發育期,成人意識不斷增強,情緒容易波動,存在逆反心理[3]。家長在此時期內,若不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往往會使教育失敗,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苦惱。馬加爵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馬加爵事件是一個悲劇,可悲劇的成因在哪里呢?是心理陰暗和缺乏良好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可能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這樣的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成績優異,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不會生存,不會生活,使人格、心理產生扭曲。另外,特別是對于一些單親家庭、離異家庭來說,由于家庭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使得這些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產生一些變化。如果家長不能夠正視現實并加以正確引導,不注意此階段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和情緒低落,甚至自暴自棄,產生敵視他人的行為。因此,在此情況下,家長首先要能夠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其身心健康,然后再注重其學習狀況,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誤區3.只知優點,不問不足。由于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作為家長難免會對孩子嬌生慣養,有些情況下甚至會放縱孩子,如果長時間這樣,定然會平添他們不少的嬌氣、自私與霸道。作為家長若只看到孩子的優點,甚至將優點放大,而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甚至看不見孩子的缺點,這樣長此以往,就會使孩子滋生很多不良習慣和行為。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作為家長要及時觀察孩子的語言行為,正確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對于他們的缺點和所犯的錯誤,家長要及時指出并糾正,使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負責任、有所為的中學生。
誤區4.只重結果,不管過程。過程與結果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過程,一般必有好的結果。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家長不注意對孩子的過程管理,只注重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管學生的成績是如何得到的。就像有的家長對孩子這樣承諾,你要是在期終考試中考到那個名次,我將……,但平時家長卻很少去過問孩子的學習過程如何,不知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學習狀態如何,結果就導致孩子生活散漫,學習沒有動力,沒有榜樣。誤區5.只重說教,缺乏溝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家長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家長僅僅是感覺到孩子越來越不愿聽大人的話,并且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僅僅流于口頭上的嘮叨,家長也沒有深究孩子不愿聽大人講話的原因,其實,最主要的是家長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沒有掌握孩子此階段的生長發育規律。再者,家長認為自己見多識廣,經驗豐富,什么都懂,所以當孩子在和家長討論一些問題時,總覺得孩子的想法不對,從而輕視孩子的見解。另外,由于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和所學到的知識,在和孩子溝通時,不知從何說起,從而產生了溝通的障礙。
二、家庭教育的對策
第一,學會理解與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學方式。教育要以人為本,而尊重是人本主義的最基本的思想[4]。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互動的、朋友的關系。家長只有和孩子在平等的關系條件下,彼此之間才能進行很好的溝通,家長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動態和真實情感。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進其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因此,家長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對他們進行尊重教育,使他們從生活中學到對他人的尊重與寬容這樣的美德。作為家長還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能偷看日記、偷拆信件、偷聽電話等,要給孩子留有個人的空間。父母若不尊重和理解孩子,有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再者,家長要做好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好。因為家長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學會賞識。賞識教育創始人周弘說過:“如果我們注意孩子的長處,孩子的身上就閃閃發光;如果我們老盯著孩子的缺點、弱點,孩子的生命就變得暗淡無光。”若家長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只會挑剔,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來比,就永遠不會使孩子得到賞識。過多的訓斥批評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孩子自信心喪失,永遠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孩子需要鼓勵和賞識,不需要“激將”。只有適時的鼓勵和賞識,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因此,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作為家長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適時地、客觀地評價孩子,指出其優勢與不足,全面地評價孩子的能力與性格等,這樣不僅肯定了其優點,也指出其不足,為其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是合理選擇培養方向與目標的前提。
第三,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不要以為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要創建和諧和睦、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熏陶,這樣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樹立自信心[5]。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無論是生活或學習,這樣就將德育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了。另外,要在家庭中形成學習的氛圍,建立學習型家庭。在家庭教育中,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學習,形成一種孩子和家長互動互學的局面。這樣,家長才能不斷補充新知識,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對孩子實施素質教育。若家長沒有教育意識,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依然我行我素,長期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最終必然使孩子感染這樣的不良習慣。
第四,學會合理期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正確估價自己的孩子,只要盡心盡力,不必強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能力不同,也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此,作為家長就要擺正期望的天平,不企求孩子成為“全才”,也不要過分苛責孩子不成器。若對孩子提出一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就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受到挫傷,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引發心理的悲觀和懷疑。若對孩子的期望恰到好處,就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其做事的積極性;若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不切實際,那么這種期望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成為孩子前進的障礙。因此,作為家長,要時常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以指導,使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斷地銳意進取,取得驕人的成績。
第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又不能代替學校教育,它只能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于家庭來說,要了解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教育形式,并配合學校的工作做好家庭教育應做的內容;對學校來說,也應該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指導學生家長做好家庭教育,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現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作為家長,要不地更新教育理念,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家庭教育要腳踏實地,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作用.
作者:張春旗 單位:南陽市第二十二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