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類院校藝術教育現狀與改革思路
一、藝術教育的功能
藝術的本質決定了藝術的教育功能,它可以使人具有美的認知,愉悅心靈、凈化靈魂、激發人潛能、完善品格。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感知力,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火花,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人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
二、在理工類院校進行藝術教育的意義
藝術教育根植于素質教育的最基本層面,能誘發理工科學生的感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培養藝術化的生存智慧。因此在理工類院校進行藝術教育的意義大致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藝術教育可以緩解學術壓力,補足情商。理工科學生屬于高智商人群,但由于學科的特點被局限在實驗室(工作室)這種狹小密閉的空間中,而其思維的嚴謹性又為其交流與溝通方面制造了枷鎖。一名僅僅具有某些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生不能被認為是一名有智慧的人,各種硬被塞進頭腦中的知識,是無法自覺地進行“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與“自我判斷”的。在這種知識體系中,“自我”的存在必不可少,它包含了觀念、情感及信仰等多個方面。而藝術教育則可以像陣陣春雨般滋潤他們的心靈,挖掘“自我”,通過藝術的手段和形式抒發他們的悲傷、喜悅、憂愁,給人以啟迪和激勵。其次,藝術教育可以拓展理工類學生的個體生存能力。這就需要“知”“情”“意”三個方面共同發展、相輔相成。而其中的“情”“意”兩個方面的形成都來自于“健全的藝術感受”的培養。拉爾夫•史密斯認為“健全的藝術感受”包括了審美眼力、批判思維能力、文化的多樣性選擇能力以及欣賞藝術美的能力四個方面。對大學生審美力方面的培養,有助于他們以健康的心理狀態來塑造自身的性格品質和對生活智慧的理解力、洞察力。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有助于對人生、生命、生活價值觀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學術壓力與情感關系的處理上。
三、對于我國理工類院校藝術教育現狀的反思
我國理工科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造成了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缺失,導致理工科學生認知活動中的直覺與邏輯兩個維度的分化嚴重拉大,過多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卻忽視了直覺思維的引導。
1.理工類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
現在我國非藝術專業高校現開展的藝術教育中,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作為第一課堂的普及性選修課程,多以理論型欣賞課程為主,與學分制掛鉤;第二種屬于實踐型技能課程,此類課程面向少數對某些藝術領域有興趣的同學;第三種則屬于第二課堂的范疇,比較普遍地存在于各種自發性學生團體組織中,它的主要形式為藝術社團及比賽活動。
2.關于加強理工類院校藝術教育的建議。
藝術教育是健全一個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內化精神,升華人格的作用。
(1)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藝術教育這個相對薄弱的環節上,健全的教育體制十分重要,理工類院校應設置相應的選修課和輔修課相結合的藝術課程及專職工作隊伍,甚至可以把藝術教育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規劃。
(2)立足于理工科學生的特質,將藝術教育引入第一課堂,倡導“生態式”教育理念。理工科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遠遠大于其感性思維能力,因此,在進行藝術教育時首先應關注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此作為選擇教育內容的維度,可以包含藝術史論、藝術批評及美學等多個學科,這樣培養出來的審美感覺才是立體的、多維度的、完善的。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倡導這種多學科交叉的“生態式”教育。我國美學家滕守堯先生認為“生態式”教育理念應是由重視藝術技能的傳授轉向關注人、人生、世界的感悟與反思,以及個體個性的培養與挖掘;探討藝術各學科之間美學價值的共融;研究教育各個階段藝術教育的銜接,以建立整體藝術教育觀念;將社會文化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等。
(3)提升第二課堂的品質,健全理工科學生多維度藝術感受。現在理工類院校中的第二課堂大多以藝術比賽、藝術節之類的活動形式為主導。這些活動的形式多樣化,內容也比較寬泛,但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影響了藝術教育第二課堂的教育品質。因此,第二課堂應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采取多元化的視角來引導學生從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角度去感悟、體會其中所表現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這種欣賞藝術美的能力應該被認為是整個藝術教育的核心部分。
作者:楊文靜 李榮 李家曾 單位:燕京理工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