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創業教育對策研究
創業是推動商業繁榮發展的動力,不管是營利性的企業還是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的產生,可以說都與人類不斷的創業有關,他是一個民族創業精神文化以及各種社會資源不斷整合的產物。一個人事業的成敗以及成就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創業意識的強弱,對商機的敏感度等直接決定的。美國著名學者爾斯•梅斯、大衛•伯奇等可以說是大學生高效創業教育的鼻祖,在他們的探索下,創業教育理論體系得以不斷發展和完善。高效創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強化其創業的意識,提高他們對商機的把握能力,同時培養其進行自主創業的能力。
一、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受經濟發展以及高校擴招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一直不樂觀,尤其是民辦類的高校畢業的學生,其不管是在就業還是在創業方面的能力都差強人意。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目前我國國家提倡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大學階段,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民辦類的高校的創業教育呈現出如下的特點:
(一)創業教育意識淡薄
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人數所占的比例在30%-40%之間,而我國大學生的創業人數卻不到10%,民辦類的學校的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人數所占的比例更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辦類的高校的創業教育意識尤其薄弱,雖然國家以及地方政府不斷出臺鼓勵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業的措施,但是民辦類的高校在教育中卻并不重視創業教育,筆者走訪了將近50所民辦類高校,發現只有兩所學校開設有與大學生創業相關的課程,有超過55%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創業教育培訓課,同時有超過30所學校的主要負責人認為中國的民辦高校沒有能力開設創業教育課,也沒有必要開設,可以說正是創業教育意識的薄弱,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民辦類高校學生的創業意識以及創業能力。
(二)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
民辦類的高校與公立類的高校相比,本來整體的師資力量就相對弱,而創業教育是由于社會創業理念的提出而新增的課程體系,相對而言,創業類的師資力量則表現得更為薄弱,主要表現在:第一,整體得數量上明顯無法滿足創業教育教學的需要,有的民辦類高校甚至沒有專業類的創業教育老師,而是由其他的非專業類教師臨時充當,或者是從校外聘請一些培訓機構專門從事就業創業培訓的老師為學生講授創業類的知識,有的學校則只是偶爾請一些在創業方面小有成就的往屆畢業學生為本校學生傳授創業經驗。第二,缺乏實踐型的老師,創業本身是一件實踐性非常強的事,單靠理論的講授,學生是無法真正具有創業能力的,而目前很多民辦類高校老師雖然從事創業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其本身就沒有進行過創業經歷,所以往往只能侃侃而談,無法給學生帶來有價值的創業經驗。
二、基于高質量就業的民辦高校創業教育對策探討
目前,對于民辦類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就業壓力是巨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大學生的初次就業質量偏低,幾乎都是采取“曲線就業”的策略,如何通過創業教育來實現高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成為擺在眾多民辦類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應該要著重推動教師隊伍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目前,民辦類的高校其教師隊伍的不穩定以及整體素質偏低等情況可以說是制約其創業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所以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為必要。首先,應該注意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著重挖掘一些有著較為豐富的創業經驗或者是在企業中擔任過就業創業指導老師的,其次,注重學校創業文化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創業熏陶,為教師創業教育的開展營造氛圍,最后,要明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增強其對學校的歸屬感,提高對高素質創業教師的留任率。
(二)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其綜合能力
民辦類的高校大學生和其它類的高校大學生一樣,具有很強的獲取信息,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同時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挑戰一些有難度的事。對于學校來說,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就必須要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創業意識的引導下,有意識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可以加強政策的宣傳,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各種國家出臺的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政策,減小大學生的創業壓力和創業負擔;其次,可以為在校的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同時還可以利用創業取得一定成績的大學生帶動其他學生加入到創業的行列;第三,可以充分發揮成功人士的榜樣力量,讓學生積極向他們學習,從而激發起創業的欲望;最后,為學生提供各種與創業有關的實踐機會,提升其綜合創業能力。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相對西方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晚,所以相對落后,尤其是民辦類的高校,對創業教育普遍認識不足,嚴重制約學生就業創業質量的提高。本文重點對民辦類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并對基于高質量就業的民辦類高校的創業教育的對策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相關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臧文靜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