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思考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
本研究隨機對杭州地區的高校1063名本科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網絡素養問卷調查。其中男生559人,女生504人,大一年級383人,大二年級212人,大三年級218人,大四年級250人。
1.大學生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
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的網齡都在2年以上,網齡1年以下的只有6.1%;每天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普遍在3個小時以上,僅有15.5%的學生低于1個小時;網絡上各類信息使用率高的是影音娛樂、瀏覽新聞、網絡游戲和聊天交友,占所調查學生比例都在65%以上;至于上網地點,50.5%的學生選擇在宿舍在上網,21.2%的學生選擇在家里上網,15.9%的學生選擇在學校機房里上網,去網吧上網的人僅為2.9%。另外,大學生在網上花費時間超出預期時間的現象非常普遍,僅有2.9%的學生能控制好上網時間。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他們偏好網絡的娛樂和交際等功能,無論從上網時長還是使用超時情況,學生對網絡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迷戀。同時,大學生明顯缺乏自我調控能力,上網時容易偏離上網初衷,不僅耽誤了學業,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也埋下了迷戀電腦游戲甚至網絡成癮的隱患。此外,大量學生集中在寢室上網,加大了學校管理的難度,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風的營造。
2.網絡素養的技術層面分析
本次調研顯示,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具備網絡的常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具備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相關資料的能力。例如,有53.7%的調查對象知道com、edu、gov、net、org分別是哪一類組織的縮寫;在使用各種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搜索時,其中92.7%的大學生能夠通過輸入關鍵詞準確地查詢到所需信息。當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利用網絡這一工具多途徑解決,如76.8%的學生選擇通過搜索引擎網上查找答案,47.2%的學生選擇在網絡論壇上發帖尋求幫助,20.7%的學生選擇通過網絡獲得在線網友的答疑或幫助。此外,在研究調查中也發現,84.4%的學生很少使用或從未使用過搜索引擎或數據庫檢索中的“高級檢索”功能,只有15.9%的學生會經常利用網絡查閱學術科學類的信息,而其他大部分學生經常關注的是時事新聞和娛樂休閑類的信息。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時代的終身學習與網絡素養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們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發展的意識仍然比較薄弱,依然停留在娛樂休閑方面的使用上,有待進一步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此外,學生的網絡信息搜索能力和技巧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3.網絡素養的文化意識層面分析
本次調研顯示,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網絡信息批判意識,能用辯證的思維去辨別網絡上的信息。74.3%的學生認為網絡上健康的內容的信息占多數而有害的信息占少部分,但也有7.3%的學生極度迷信網絡上的信息內容,不能夠理性客觀地辨識它們,認為網絡上的信息內容豐富而且健康。79.4%的學生能夠對網絡新聞發布的真實性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對網絡新聞報道具備基本的批判和甄別意識,但也分別有8.5%和7.2%的學生對“網絡新聞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新聞的反映和報道”持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的態度。多數大學生具備基本的網絡安全意識,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67.3%的學生能夠經常關注所用電腦的運行狀態,對操作系統和殺毒軟件進行定期的更新升級,但也有近30%的學生平時不太注意這方面的保護。對于保護個人信息的行為,73.7%的大學生比較注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有超過24%的學生在網絡上對個人信息不太注意保護甚至沒有保護。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時,大都具備相應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比較注意用傳統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對色情暴力網站或不良信息內容有一定的抵制和批判意識。本次調查顯示,僅有7.2%的大學生經常瀏覽與色情、暴力有關的網站,37.6%的大學生是偶爾訪問。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在網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僅有3.9%人經常性地發表攻擊他人的言論。然而,本次調查發現,學生對于網絡上的著作版權意識不夠強,僅有19.3%的大學生引用網絡上的文章時會經常注明出處,而高達80.7%的大學生從來沒有或只是偶爾會注明出處。
二、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策略
1.提高認識,加大投入
網絡時代的社會基礎和核心是知識創新,一個缺乏網絡素養的人,將難以在未來社會中立足。但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國內高校真正開展系統的網絡素養教育者屈指可數,網絡素養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出現了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高校應當重視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拓寬育人思路,充分意識到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將培養具有較高網絡素養的人才作為高校適應信息化時發表展的教育理念,在這方面要加大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為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2.加強管理,強化監控
一方面,高校應依據國務院頒發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出臺相關的校園網絡規章制度,如《校園計算機網絡學生宿舍樓局域網管理辦法》和《學生寢室電腦管理及其網絡申請、使用管理辦法》等,為網絡的管理提供政策法規方面的依據,使網絡行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鑒于大學生存在網絡在線時間長、在網上花費時間超出預期時間的普遍現象,對操作系統和殺毒軟件定期更新意識不強,對個人私人信息保護不到位以及少部分學生經常瀏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網站等一系列問題,高校有必要建立網絡行為監控機制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實行入網實名注冊登記制度。同時,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管理,不僅要對外網接入進行“綠色篩查”,屏蔽黃、賭、毒和暴力網站的鏈接,及時更新校園網的硬件和軟件,維護個人信息安全,而且還要加強對校內局域網的監管,防止有害信息傳播。此外,高校還需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網絡道德法律規范,讓網絡道德意識和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3.整合資源,注重結合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課程,注重大學生網絡使用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訓,卻忽視網絡道德、安全、文化等意識方面的素養教育,而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恰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因此,高校應當由主管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領導牽頭負責,建立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培養機制。一方面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網絡素養,在傳授網絡使用技能知識的同時,經常鼓勵學生以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審視各種網絡信息,幫助他們建立對網絡信息持有正確批判態度和甄別意識的反應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們對負面網絡信息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對現有的相關課程和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通過合理開設與網絡應用、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相關的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和任選課,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網絡素養教育的環境。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網絡素養教育的補充,可以充分發揮紅色網站、手機報、微博等前沿陣地的宣傳作用,也可以邀請資深專家學者來學校開設專題講座,或者在組織社會實踐時,選送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到相關網絡進行實習實踐。另外,在兩課教育、黨團校培訓、形勢與政策課、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課程中,可以采用增加網絡利弊的辯論、網絡倫理道德討論、課后網絡作業等環節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對網絡應用問題的思考。
4.注重實踐引領,突出自我教育
要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我選擇,我教育,我成長,我快樂”的目標。
首先,要加大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力度,讓網絡成為大學生專業學習的“良師益友”。本次調查發現,高校中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不了解其所學專業的網上資源,更別提將這些網絡資源進行歸納總結和加工創造。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和考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高??梢越ㄔO相關網絡平臺,如教學BB平臺,教師可以將教案PPT、教學重點難點、例題分析、參考文獻和教學視頻等相關資源上傳,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內容下載學習。同時,各專業課程可增設小論文實踐環節,提供相關網絡資源,迫使大學生主動選擇利用對自己有用的網絡信息,以培養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研究的能力。
其次,高??梢猿浞掷脠D書館的資源,通過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和開展圖書館專題講座等方式,經常性地對大學生開展中國學術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EI數據庫和ISTP數據庫等數字資源的使用培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組織開展各類編程大賽、網絡知識大賽、電子商務大賽和多媒體制作大賽等活動,既激發其學習和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操作技能的積極性,又能挖掘其潛能,培養其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養成教育中。
再次,重視“第三課堂”活動的組織策劃,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倡導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高校應當將與網絡有關的競賽活動納入校園文化,積極開展與網絡有關的技能、文化和學習等比賽。如校園“我的中國夢”主題微博大賽、網絡主題征文、競技類游戲大賽、新媒體技術應用作品大賽等,通過教師的指導、同學間的交流和自身的實踐不斷提升、不斷提高學生的網絡應用能力。同時,開展以“不上不良網站、不通宵玩游戲、不抄襲他人作品、不做網絡流氓、不參與網絡賭博”五“不”為主題的寢室文明上網系列活動,提倡健康的網絡生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
作者:歐陽九根 單位:中國計量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