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教育思想論文
一、孔子“教會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強調道德教育
無論是孔子“教會做人”的德育方法,還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論,在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在實踐中指導我們的德育工作,展現“學做人”和“做真人”的嶄新風貌,致力于培養知行統一的現代德育主體,將會使我們的德育踏上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二、孔子講“有教無類”,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強調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貴族之學,有資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貴族的子弟。作為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這一理論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并創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孔子在招收學生時,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本人愿意學習,就可以成為弟子。事實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區廣、成分復雜,大多數出身平民,如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的子路,窮困至于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居室蓬戶不完上漏下濕之原憲,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學中,弟子品類不齊,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個別商人出身,如曾從事投機販賣的子貢。還有少數出身于貴族的,如魯國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宋國的司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視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貢是學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為他富有而特別優待他,還時常批評他夸夸其談的毛病。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勵并要求著今天的教師們也必須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公平的學習機會,讓我們的教育成為真正的全民教育。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極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們必須拿著現代文明的鑰匙,才能繼續不斷的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保證川流不息的現代化。這個鑰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號和求進步的科學方法。普及教育運動之最大使命,便是把這個鑰匙從少數人的手里拿出來交給大眾。”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全民教育,以實現全民政治。積極方面,我們要求教育機會均等。對人說,無論男、女、老、少、富、階級、信仰,以地方說,無論遠近、城鄉,都應有同等機會享受教育之權利”。陶行知這一極具遠見卓識的平民教育思想對我們實施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教育是公益性事業,它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個人,更多的是它直接關系到國民的素質和國家的命運,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孔子和陶行知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他們都認識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三、孔子是“仁者愛人”,陶行知則“愛滿天下”,都強調愛心教育
孔子這么嚴厲地批評學生,翻遍《論語》,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進篇》孔子贊揚道:“言語:宰我(即宰予)、子貢。”我們看到對于宰予,孔子不僅沒有放棄,還進行過贊揚。子曰“:愛之,能勿勞乎?”閔子騫是孔子學生中又遲鈍、又貧困的學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沒有看不起他,反而給他特別的關心,經常鼓勵他,表揚他,并把他作為孝的代表。對待學生,孔子不看重成績,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貧富,他看重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不幸早逝,孔子的傷悲超過父親對兒子的哀痛。《先進篇》有兩段這樣的話“: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這種對學生的愛是何等的純潔和高尚。陶行知用幾塊糖感化一個學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從這件事里我們可以看出陶行知對學生的愛。他認為教師必須充滿愛心,因為教師不僅是“經師”,更應是“人師”;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應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對待學生,教師要像孔子和陶行知一樣,給他們心靈的關注,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讓他們感受到,無論教師的表揚或是批評,都是對他們的真誠的幫助,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為他們的未來負責,用我們的愛心去感動他們,使之產生學習的動力。“愛”是和諧社會的核心,我們要堅持自愛、施愛、達愛、傳愛的準則,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的觀念。我們國家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學校要實現素質教育。我們應該返璞歸真,不僅要吸納國外對中國有用的新理論,更要追尋并發揚自己祖先偉大的教育思想。從夸美紐斯到蘇霍姆林斯基,從孔子到陶行知,涌現了眾多的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家。來源于中國本土又服務于本土、深深扎根在本土的,孔子和陶行知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則是現代平民化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開創者。雖然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的變化黯淡了光彩,但在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中仍然有非常多的教育思想煥發著巨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其中以人為本、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很好的與當下我國新課程改革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些教育思想無疑對當下的教育改革實踐及我國實施的素質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批判地繼承這些寶貴的豐厚的精神遺產也必將是教育科技興國的必由之路。
作者:張潔 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十二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8659.html